回望2024内蒙古 | 多方合力 共筑诚信之基

发布时间:2025/01/06| 来源:内蒙古晨报| 专栏:区内动态

分享到

  一位宁夏的游客赵先生在内蒙古旅游时,抽中一匹价值2万元的蒙古马。因为奖品是“活物”不便携带,活动主办方干脆给找辆车,将马从内蒙古直接送到宁夏。

  内蒙古女子淖明和山东网友交换特产,驱车1700公里送去一只小羊,“答应了就一定要办到,这无关互换礼物的价值,而是关乎我个人、我们内蒙古牧民的名誉。”淖明如是说。

  “一言九鼎、重诺守信。”内蒙古诚实守信的事例不胜枚举。

  2024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全力推进诚信建设工程,聚焦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以及司法公信等关键领域,精准发力,直击痛点、突破难点、疏通堵点,全面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

  政务诚信树标杆

  引领发展“新航标”

  政务诚信建设中,内蒙古各级政府部门以身作则,全力推动诚信建设。今年3月,乌兰察布市率先在市本级及各旗县市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12个“诚信建设投诉”窗口,实现“诚信建设投诉”窗口全覆盖。同时通过建立举报投诉平台、公开监督电话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和企业意见建议,加强对政府部门履职情况的监督,保障群众和企业合法权益。

  7月,鄂尔多斯市在全区率先完成涉腐案件执行动态清零攻坚任务,制定开展政府失信行为大排查大起底方案,全面排查诚信建设投诉窗口、96888、12345政务服务热线、蒙企通等平台关于政府失信行为问题线索,建立工作台账,一对一推动整改落实。全市累计清偿拖欠中小企业账款219亿余元,连续4年提前完成国家、自治区清欠年度目标任务,全面树立高水平知信、守信政府形象。

  此外,内蒙古自治区诚信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政务诚信建设专项推进组,将14项政务诚信重点任务细化为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整合投诉举报平台,建立健全政务失信记录机制和追责问责制度,按月发布全区政务失信行为统计报告。内蒙古还充分发挥政务诚信风向标作用,组织开展“一刀切”执法、简单粗暴执法、逐利执法等行政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大力推广服务式、回访式执法,让行政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商务诚信优环境

  激活市场“强引擎”

  在商业领域,诚信建设同样热潮涌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结合“诚信建设工程”,创新推出“信易+电商助销”场景应用模式。2024年8月,荣获自治区“诚信示范企业”称号的同乐福企业,在该模式下获得了绿色通道、争取政策补贴、授予“纳税信用激励卡”、减少监督检查频次等联合激励措施,借助电商平台以“诚信示范企业”的身份进行直播带货,这家有着60余年历史的 “老字号” 企业成功打入更广阔的消费市场,营业额与口碑不断攀升,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与内生动力。

  今年以来,包头市针对中小微企业在贷款时面临的担保资质不足、金融机构评级和贷后管理风险高等问题,以企业信用评级的实际应用为核心,创新开展“1+1+N”信用金融工作模式,即一个公共平台、统一政府风险缓释金、多个金融产品,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实现了“信”“保”融合发展。

  目前,包头市已建成“信易贷”平台,并成为首批接入内蒙古节点的盟市级平台,还开发了包头市“信易贷”微信小程序,建立联合授信模型,完善融担缓释机制。全市已有33家金融机构入驻该平台,市场主体注册达8万余户,累计为中小企业融资11.4亿元。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在商务诚信领域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年4月,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完善守信联合激励机制,在原有的13个领域21条激励措施基础上,新增教育、民政、人社、水利、卫健、海关6个领域的6条激励措施;同时,加快信用融资平台整合,通过内蒙古融资服务节点已发放贷款超635亿元,其中纯信用贷款超332亿元。

  社会诚信入人心

  凝聚北疆“正能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社会信用建设的强调,为内蒙古的信用体系发展指明了方向。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将《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信用条例》列为自治区2024年唯一一项重点立法项目。

  自治区农牧厅在2024年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一条政策措施》,开展参建企业信用评价,建立黑白名单,强化失信惩戒。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管平台”开展信用评价,将全区860家参评企业划分为四个等级,切实地保护了各类农牧业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教育行业也积极行动,包头市教育局2024年印发《全市教育系统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做好教育公共服务工作举措》,从提升基础教育公共服务能力、推进诚信建设工程等多方面入手,持续优化教育系统营商环境。通过分层级建立中小幼诚信教育体系,全方位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

  各行业齐心协力,共同为内蒙古的高质量发展筑牢诚信根基,推动内蒙古向着未来稳步迈进。

  司法公信筑后盾

  守护公平“正义盾”

  司法系统为内蒙古的诚信建设提供了坚实后盾。2024年11月,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人民法院发出首份《自动履行证明书》,鼓励当事人主动履行约定,倡导诚信诉讼。

  近年来,通辽市中级人民法院围绕“公正与效率”的工作主题,以“执行攻坚年”为抓手,助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以实际行动全力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自今年4月以来,通辽两级法院累计帮助458名被执行人完成个人债务集中清理,涉及关联终本案件910件、申请执行标的额6225万元,实现了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让司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随着内蒙古诚信建设工程的持续推进,全区上下形成了浓厚的诚信氛围,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协同发力,为内蒙古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信用保障,让“诚信内蒙古”的名片更加闪亮。未来,内蒙古将继续深化诚信建设工程,不断拓展信用应用场景,让诚信之花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文章搜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